“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
今天跟大家介紹一個詞:智慧社會。其實這個詞說新也不新,那為什么要提這個詞呢?因為它又雙叒叕提到智慧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建設“智慧社會”。沒錯,是智慧社會,不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提了很多年,建設落地也有段時間了,大家相對比較熟悉,智慧社會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十九大報告要求“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智慧社會建設已經與科技強國、交通強國、數字強國等齊名,成為了國家戰略。從中未見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的身影,這又是一個什么節奏呢,本人表示很忐忑。
怎么我們還沒有全面實現智慧城市,又要提出一個“智慧社會”的概念呢?智慧社會雖然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它與我們熟知的智慧城市是相關的。從目前的認知來看,智慧社會與智慧城市建設密切相關,但它們又不是包含關系,智慧社會與智慧城市相比,二者范圍不同、內涵不同、對象不同,概念有交叉的部分,互為補充。接下來,我將從概念、共性、范圍、內涵、對象等方面幫助大家作一個系統的了解。
從概念上來講,所謂智慧城市,是指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它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形態。而智慧社會是新網絡、新數據條件下面向創新2.0的社會新形態。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融資創新等不斷為全球城鎮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城市文明創新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是對智慧城市概念的中國化和時代化。正是在這一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智慧社會。
智慧社會就像是我們歷史上所經歷過的農耕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等社會形態一樣,只是它是一個比信息社會更為高級的社會階段,是智慧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社會形態;是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種新型社會形態;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智慧社會是智慧城市的衍生,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民小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智慧社會與智慧城市并不是一個替代性的概念,而是社會在智慧城市發展基礎上的理念深化、內容延伸和范疇拓展。智慧社會是一個相對于智慧城市更高層次的概念,也是一個實現難度更大、涉及范圍更廣的概念。智慧城市的社會形態必然是智慧社會。智慧社會體現了智慧城市和智慧鄉村的有機結合,對于解決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智慧社會是國家發展進步,由大國發展至強國的基礎與標志。但智慧城市和智慧社會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都注重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務。
城市管理和民生是兩者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兩者的范圍尺度不同。智慧城市更加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大多數以城市城鎮為基礎。而智慧社會描繪的是對智慧城市后續發展的前景,不僅涵蓋城市,還覆蓋廣大鄉村,“智慧農村”是智慧社會的核心組成部分。中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但在智慧城市建設實踐中,各個城市往往是單打獨斗、各自為戰,建設標準不統一、建設內容不相同。在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設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硬件方面的智能化進步。為此,建設智慧社會的時候,必須從更高的層面出發,以上下一盤棋的大局觀和系統思維,統籌規劃、協同推進。未來,智慧社會要在統一標準、技術的基礎上,強調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的共建共享,讓智慧的產品與服務擴散到全國。智慧社會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智慧城市,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推動實現城市發展的動態平衡。
簡而言之,智慧城市是讓一部分地區和人先“智慧”起來,而智慧社會則是拉著農民朋友一起奔“小康”,兩者所涵蓋的建設范圍不同。
其次,智慧社會跟智慧城市建設還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在于,其建設的對象不同。智慧城市建設是以一個一個的城市為建設對象和評測對象的,舉例來說,當一個城市解決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實現了公共服務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細化等等智慧項目,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這個城市實現了智慧城市的建設,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智慧城市建設都呈現出明顯的碎片化特征。而智慧社會則不同,智慧社會是以整個“社會”作為評測對象的。沒有哪一個人是一座孤島,也沒有哪一座城市是一座孤城。智慧城市職能的實現不只在于本身的智慧化改造,離不開與其他智慧城市的互聯。要想實現真正的智慧社會,那么城市與城市彼此之間的溝通問題是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因此,建設智慧社會的一個重要意義,便是打破智慧城市建設的信息孤島問題,實現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流與資源共享。智慧城市建設只有手拉手一起走,才能實現真正的智慧社會。
另外,從運行機制上來看,它們也存在著一定的區別。相較智慧城市致力于打造的政府、企業、居民的互動機制而言,智慧社會更強調在科技支撐下的創新系統協同。生產、生活、治理、服務將更有機地成為一個整體。某種程度上而言,智慧社會是在政府提供智慧平臺、標準的基礎上,由企業、機構、居民共同打造智慧政府、智慧企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而這個過程當中,人的參與尤其重要。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智慧城市是單向的,而智慧社會是雙向的。這是智慧城市和智慧社會最顯著的區別。智慧城市關注自上而下,以治理和服務為主,更多從政府側的角度考慮問題,更多解決的是政府主導的事,如城市管理、政務審批、民生服務、生態能源、交通管理、安全應急、產業升級等,點多面廣。而智慧社會更加關注百姓層面。一方面,從民眾的角度去開展工作,自下而上去支持、配合政府的治理,輔助政府的服務,另一方面也更關注生活層面的市場化應用。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智慧城市更多從政府角度來斟酌,重點解決城市治理、政府審批、民生服務、應急管理等問題,那么智慧社會則更加著重關注百姓層面,從民生角度去配合政府管理義務。
總的區別在于范圍、建設對象、運行機制的不同。
其實我們不是第一個提智慧社會的國家。2012年9月,韓國主管信息化建設的國家信息社會局(NIA)發布了《智慧社會和智慧韓國的未來戰略》報告,提出了“智慧韓國”的發展目標,指出智慧技術的發展引發了社會變革,將人類社會從信息社會帶入智慧社會,“智慧韓國”的內容就是韓國實現先進的智慧社會。智慧社會目標提出的目的在于:
幫助解決城鄉智慧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重城市不重鄉村、城鄉數字鴻溝變大等問題。提出建設智慧社會,是在我國新型智慧城市發展實踐基礎上的理念創新,體現了智慧城市和智慧鄉村的有機結合,反映了新時代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根本要求。智慧社會建設有利于從社會發展全局出發進行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的智慧化發展頂層設計,構建以東促西、以城帶鄉、以強扶弱的智慧社會建設新格局,發揮智慧城市以及城市群、城市帶、智慧小鎮的引領輻射作用,以網絡化、平臺化、遠程化等信息化方式提高全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均等化水平,構筑立體化、全方位、廣覆蓋的社會信息服務體系。隨著智慧社會建設的推進,城鄉數字鴻溝、群體數字鴻溝將不斷縮小,城鄉之間將逐步實現信息網絡寬帶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產業發展聯動化、社會治理精準化。
幫助實現“四化”同步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發展不是“四化”平行推進、等量推進的“齊步走”,而是有機結合、互為動力。與西方發達國家串聯式、遞進式、接力式的“四化”發展模式不同,我國“四化”發展具有并發式、疊加式、跨越式的鮮明特征。智慧社會正是“四化”同步發展的基本載體,也將是“四化”同步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前,我國“四化”同步發展仍面臨融合不夠、互動不足、協調不力、同步水平不高、區域差異較大等突出問題。根據國家信息中心測算,我國東部、中部、東北、西部地區“四化”同步系數均值還有一定差距,分別處于“良好協調”“中級協調”“初級協調”“勉強協調”的不同階段。建設智慧社會,有利于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核心引領作用,堅持新型工業化的主導地位,不斷完善城鎮化的載體和平臺功能,強化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從而更好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在建設智慧社會具體路徑上,要加快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增強“四化”同步發展的提升力;大力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發展現代服務業,強化“四化”同步發展的牽引力;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提高“四化”同步發展的承載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提升“四化”同步發展的支撐力。
對于智慧社會這一“新興”概念,我們應該多觀察政策方面的指引,看其對智慧城市等行業的影響及未來趨勢發展。那么從城市到農村的轉變機會點在哪里?可拓展的機會和行業在哪?就目前來說有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1、 推進新技術的落地應用:智慧社會的標志就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它的基礎是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加快開放共享,推動資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推動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向智慧互聯演變。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普惠化信息基礎設施。從購物、點餐、理財、社交到超市購物、旅游、看電影、買火車票、醫院掛號甚至是在路邊小攤買菜等線下場景都在快速數字化。而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不斷成熟及應用,人們的生活方式必將迎來更大的突破和變革。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方面更多貼近民生和服務,其關鍵的技術在于智能感知、泛在互聯、數據活化、安全可信和服務發布等。
2、 加大力度在技術創新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將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作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有力支撐。技術創新無論何時都將是主題和核心。
3、 關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智慧社會作為智慧城市的外延和補充,在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目標。其實在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就有類似的說法。該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的要求,更將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工作的重點分為三大方向:特色鮮明、創新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重點解決“城市病”。以此為基礎在產品和解決方案上有所衡量。如:智能治理、智慧服務、智慧生活等。
4、 持續推進智慧城市項目:智慧城市是智慧社會的基礎,打開智慧社會的窗口。所以我們仍然要把助力智慧城市建設作為重要的工作,并以此為基礎推進智慧社會的相關工作,聯合政府、相關企業共同推動實現繼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之后的第三個“百年目標”——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智慧社會。